第(2/3)页 这是民间无官无职老百姓的规定。 在统治阶级内部,郭鹏则倡议男子十八女子十六再谈婚论嫁。 在此之前,魏帝国建立早期,社会经济尚且没有恢复,有些地区的民众为了尽早摆脱养育子女尤其是女孩子的压力,居然让她们不到十岁就出嫁,十一二岁就有生子的。 郭鹏听到这些事情之后,感到很愧疚。 因为穷和早死而早婚早育,因为早婚早育而早死,如此就陷入了一个死循环,想要让生育年龄稍微晚一点,就需要整个社会的全面提升。 这需要时间,当时郭鹏做不到。 所以后期国家一统社会稳定之后,郭鹏就颁布了很多旨在维护女性生育安全的政策,比如在乡间设立生育卫生所、提高嫁人年龄等等。 为了切实的让人们能遵守,他也不断的降低农业赋税,取消汉时的苛捐杂税,提高卫生水平,降低普通民众的生存难度。 若非生存所逼,人均存活率太低,郭鹏觉得也没有多少人愿意把不到十岁的女儿嫁出去生死由天。 这些年来,随着社会的进一步繁荣与稳定,民间农家女子十一二岁就嫁人生育的消息是没有再听说过了,他规定的十四岁最低年龄得到了贯彻落实,深入民间,扭转了人们的认知。 这是郭鹏感到欣慰的一点。 至于统治阶级内部,那就简单多了。 无论什么时代,他们的生存难度绝对不会比普通民众低,所以他们的孩子的存活率也普遍更高。 为此,稍微晚一点结婚对于他们来说并非难事,不会因为晚一年把女儿嫁出去就会导致整个家庭没饭吃,为此破产。 男子十八女子十六的倡议也在统治阶级内部盛行——虽然说是倡议,不强制执行,但是你要是搞早了,会有隐性的前途负担。 这种隐性的负担不体现在表面,但是却隐隐的能让所有人都知道,能让官员们认可为潜规则,不得不遵守,否则前途堪忧。 为了这种无所谓的事情而耽误前途,官僚如何愿意呢? 所以统治阶级内部的阻力反而是最小的。 郭鹏自己虽然结婚结的早,但是除了郭瑾这个儿子十八岁结婚之外,其他的儿子都是二十岁才结婚,女儿也是十六岁才送出去嫁人。 当然,皇室也有规矩,或者说权贵家族里都有那样的规矩—— 结婚之前就要找人给贵族子弟做专门的启蒙,或者谈婚论嫁的女儿家会派人来测试男方能否人道,能力如何等等。 要是有问题,直接就pass了,谁也不想让女儿家过来守活寡是不是? 所以男方家庭一般也会在男孩子十五六岁相对长成身体的时候就给安排启蒙行动,或者提前纳个妾什么的。 郭鹏的儿子里除了郭瑾之外,都是这样安排的。 郭瑾那时候还是郭鹏比较忙,没那个心思,没注意到,后来几个儿子都是按照这套规矩运行的,证明老郭家男儿雄壮健硕。 眼瞅着郭承志也到了十六岁了,该操作的也该操作起来了,郭鹏就想着帮他安排一下,操作一下,然后商量商量给他张罗婚事。 这很重要。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