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6章 让改变来得更猛烈吧-《重生之命当争》


    第(2/3)页

    设计师们让一级火箭的作用,仅限于用能用上的最大推力,对抗重力提升高度。如果航天器需要达到的轨道高度更高,火箭级数还会更多。

    每一级火箭燃料耗尽之后,就变成了累赘。

    然后,它们就会在一瞬间,果断地被分离出去,减轻重量,让后续的二级火箭发动机,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达到预定高度后,火箭会从垂直上升,转为横向飞行。

    这个时候在地球引力的影响下,火箭其实有往下掉的趋势。只有横向加速到第一宇宙速度,才会停止下落,变为绕地球飞行的人造航天器。

    每一次点火、每一次矢量喷射控制姿态、每一个阶段的取舍,都是现有条件下最优的设计,通过最优秀的制造技艺,实现了最准确的执行。

    稍有偏差,就会谬以千里。

    在顾松的思考和感慨中,燃料居多、推力巨大的第一级火箭终于耗尽燃料,然后顺利地实现了分离。

    还不够,中继卫星的轨道比普通卫星的轨道要高。现在,二级火箭点火,继续推高高度。

    很快,二级火箭终于把卫星送到了卡门线之外,到达了外太空,距离地表已经超过100千米。

    “整流罩分离!”

    已经到了外太空,卫星不会再受到气动影响。整流罩也是重量,也成了累赘。进一步减轻重量,加速,加速奔赴目标轨道!

    火箭的矢量喷口调整着喷射角度,火箭的飞行方向已经不再是垂直于地表爬升高度,而是从大方向上开始累积水平速度,准备入轨。

    而当火箭已经进入外太空之后,发射任务算是已经完成了大半,接下来的工作,就交由了长安卫星测控中心来进行调度。

    如同现在顾松想通过量子技术建立一个自己的航天测控网络一样,现在拥有了自己完整航天器测控网络的,都是航天大国,或者合作紧密的国家联合。

    群星计划的第一颗中继卫星已经到达外太空,就需要依赖航天测控系统进行后续的观测和控制。

    晋城卫星发射中心的指挥大厅里,传来长安卫星测控中心的实时测控数据,还有后续的密集指令。

    现在,就等卫星入轨、星箭分离、太阳能帆板展开,顺利完成和其他通信卫星的组网测试了。

    随着发射任务接近尾声,简玉书和叶子恒两人的心也逐渐放了下来。

    他们相视微微一笑,有些如释重负的感觉。

    顾松则感觉前路更漫长了。

    近距离观看一次真正的发射任务,给他带来的冲击也是巨大的。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