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这是什么概念? 国际空间站的内部空间,不到1000立方米。 百倍的差距! 更加直观一点,10万立方的空间,相当于一个单层面积达到大几千平方米的三层大商场! 现在要在天上搞这么大的工程,需要把多少材料送上天?需要多少先进的技术? 这就是很多人看到燧石空间城的计划之后,觉得完全疯了的原因。 在地上建这么个商场,都得漫长的工期,这还是各种材料运输方便、人手充足的情况下。 所以马斯克会觉得燧石空间城的计划是不现实的。 面对范元白的疑问,顾松只是淡淡地说:“我自有办法。” 顾松这边,黑科技实在太多了。 为什么第一阶段一定不让任何第三方参与进来?因为到时候里面,由太先进的人工智能和量子计算机控制的机器人大军,场面有点过于科幻。 24小时一直有机器人稳定、精确工作,这才是保证顾松能把这艘船造出来的第一个底气。 花了这么长的时间,把人工智能和量子计算的技能先点亮给这个世界,才会让这样一艘飞船的出现,虽然太夸张但是也稍微可以理解。就像现在的烛龙2号,虽然运载能力达到了史上最强,但历史上毕竟也有接近的产物。 只有这样,才能一百多吨一百多吨地往上送货。 而建造它所需要的庞大材料体量和发射成本,就是顾松培育起那么些赚钱产业的缘由。 甚至于,为了让它尽量少受到干扰,还要以特别的姿态获得最高层的一些默许和支持。 顾松太难了。 就算现在千方百计地经营起这么一番局面,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产业升级超车、甚至更高层面的竞争绑在一起,那个最为核心的推进器也只能放在月背暗戳戳地搞。 因为那个实在理解不能。 飞船需要的不是硕大无比的可控核聚变发电站,它需要的是一个小型化的可控核聚变推进器。 这种年始终没搞出来,需要全世界一起合作慢慢推进的东西,突然出现了第三代最终形态的,时间上跳得太远了。 这些东西,没人聊,也不能乱聊。 就算简玉书知道一些情况,顾松也没有把全盘的细节完全告诉他。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