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来得早点就有一群老头在这里练拳,然后逐渐散去,这个算是留得最久的,好像还要对着山坡吐纳练功。 秭小伟则拿出折叠桌椅,舒坦的开始用功。 半个小时后,老人走了,整个山脊树荫下只剩秭小伟,清风徐徐自翻书,妙了个妙。 偶尔抬头他都忍不住嗷嗷两声,喝口水,继续看书。 直到九月的阳光晒着烫人,他才掀开车尾门,躲到后面去看也不下山。 实在是这一周下来,无论自习室还是图书馆,太多男生喜欢主动找他讨主意了。 又不是会影响到自己的室友,他一概以学习推脱。 架不住发骚的牲口实在多,被打扰得太频繁,有些女生都悄悄注意到他。 连黄永健都说女朋友的室友们在问军师是谁,好像都知道男生口中有个军师了。 这还搞个屁的学问,老子又不是诸葛亮那种假隐居真博名的算计。 十点过,黄永健又发消息来问他在哪,还是懒得回应。 摆出媳妇娶进门,媒婆连夜翻出城的撇清姿态。 哪怕已经是三十多度的气温,树荫、车影下感受着山脊微风,心里安宁就不会觉得烦躁。 这是过去三年拼命内卷的社畜,最向往状态。 所以学习、独处简直享受。 基础课没什么好说。 其他新生还在适应这种迥然不同的高校教学方式,或者连整个生活方式都要重新调整。 金牌教培无缝衔接。 理科专业大多都有的微积分概率论、大学物理、有机化学和无机化学,还有编程课C++之类,本来属于他的短板。 但读过大学就知道这些基础学科要求不高,只要不挂科的搞定学分就行。 重点在那些基础的专业课,植物学、土壤学、气象学、生态学、栽培学之类,他都津津有味的当成科普书籍来通读。 完全不管教学进度的激发自己学习兴趣去自学。 除了在课堂上偶尔听听还能沾边的进度,下课尽量泡在图书馆开始建立自己的专业阅读规模。 娴熟的把自己要学的知识先像个书柜那样立起来,然后分门别类的往里面“装”知识。 反正不懂就找任课老师询问,完全不按课纲来。 如果发现老师是只会照本宣科的那种教学摸鱼党,就找能够接触到的更高阶教授、副教授甚至导师询问。 不怕自己现在能问的还很浅薄,反正有问题就记录下来,有老师就厚着脸皮有的放矢咨询。 这种学习方法其实已经类似研究生模式,绝对的事半功倍。 起码关于阅读哪些专业著作能够尽快形成学术思维,老师们都很乐于指点干货。 另外也是有意无意的让老师教授们注意到这个“比较特别”的学生。 特别成熟、聪慧,基本都是一点就通。 人情世故、待人接物就更不用说。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