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非你莫属-《奋斗在五代末》


    第(2/3)页

    有前车之鉴,李重进自是不敢冒任何风险,他还指望着李延庆将李家发扬光大呢。

    李重进又夹起一块烤得外焦里烂的猪肘,轻轻吹了口气,接着说道:“当时我一心想着让你从文,你大哥与二哥负责继承我的衣钵,现在看来,你二哥不太顶用,郭荣又不肯放你大哥出外,如今你正好赋闲在家,我便想着让你到军中来历练一番,看看你是否有领军的天分。”

    说罢,李重进三两口便将这块流着肥油的猪肘就地消灭。

    在唐末及五代初期,武将的培养主要依靠家族传承。

    譬如一位父亲当了统治节镇的地方武将,那他便会将自己的儿子安排进地方州军任职,这一方面可以加强对地方军队的掌控,也可以起到培养继承人的作用。

    而如今,地方武将的权力被裁撤殆尽,最基本的继承权早已收归中央,地方军权也被朝廷委任的兵马都指挥使拿走。

    大部分地方武将已不再安排自己的儿子进入州军,地方节镇也失去了培养年轻武将的作用,这一责任便落到了中央朝廷的头上。

    那么,朝廷又是如何培养年轻武将的呢?

    很简单,就是召入宫中做殿直。

    比如李家老大李延顺,以及安家的安守忠,都被郭荣召入宫中为殿直。

    在宫中效力多年,证明自己对皇室的忠诚后,皇帝便会将这些殿直们安排到地方州军中为官,他们通常是从地方兵马都监做起。

    兵马都监,简单点说就是监军,主要职责是担任地方兵马都指挥使的副官,顺带监视都指挥使以及统治当地的地方武官。

    张谦和的父亲张惟远,他的差遣便是宋州兵马都监,不过随着李重进的移镇,张惟远也挪了屁股,在李重进的安排下,张惟远去了淮北的宿州担任监军。

    还是拿李延顺举例,若是一切顺利,那他或许会在三十岁前被外放为都监,第一站通常是某个内陆州。

    干上两三年,若是绩效优良,那李延顺就有机会调任边境州的监军,在那里他将第一次接触真实的战阵。

    在多个边境州轮番担任监军,积攒足够的实战经验以及战功,李延顺就能被顺利调入禁军,成为禁军中的一名中低级将领,到那时,他才能真正称得上是一名武将。

    朝廷收走了地方武将们的大权,也承担了培养年轻武将的责任,这进一步又削弱了地方武将的权势。

    靠着收军权,此时的朝廷能够牢牢将中央禁军以及地方州军掌控在自己手中,曾经节镇作乱的场景已是一去不复返。

    那李重进为何还要安排李延庆去州军中磨练呢?

    一方面,李家入宫为殿直的名额已经被李延顺给占用了。

    另一方面,州军中还有可供节度使后代历练的地方。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