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 中午的时候,人文社这边做东安排了午饭,程学民陪着张光年他们,跟外地过来的几个获奖作者和编辑,吃了个便饭,交流交流了一下。 程学民又等了小半个下午,没见延河文学的路瑶他们过来报道,也就没有再等。 给李叔光他们打了个招呼,要是他老家那边的有人过来,还请他们帮忙转告一下,程学民家里的地址。 让路瑶他们自己寻过去,他就领着《三国演义》小人书的稿费,先回了家给他媳妇儿,报喜去了。 这一次的稿费非常的可观,肯定能让冯家幼满意到,帮程学民泄泄火。 自从三月份南下前线以来,程学民到现在可都是一直憋着,即便已经回来了快半个月,可不巧冯家幼生孩子,还在坐月子中。 前段时间心疼女人,也就一直没动那个念头,连嘴瘾都没过。 但今天,这都半个月过去了,冯家幼的精力也恢复上来了,过过嘴瘾应该是没问题的。 “学民他竟然南下去了前线慰问?不知道这个时候他有没有回来?” 从陕北开过来的那列火车缓缓的驶进了燕京站,正在准备下火车的路瑶,跟随行的胡采,贾凹平跟莫申说道。 这次他们延河文学过来的,有两位作者获奖了,一个是贾凹平,另一个是随同的莫申。 不过贾凹平获奖的稿子,是跟刘欣武的情况一样,还没有回城安排工作之前,发表在了《沪上文艺》,所以成绩算在《沪上文艺》,而不是他们延河文学。 另外这个莫申的稿子,倒是发表在延河文学,是他们的本土获奖作家。 所以,加上程学民的《黄土高坡》,这次他们《延河文学》也同样斩获了两篇获奖。 “我们先去人文社报道,如果学民有回来的话,应该已经去报道过了!” “要是没回来,我们去那边也能打听的到!”随队主编胡采点点头,先示意大家去人文社那边报道。 他们接下来的住宿安排,也都是人文社那边安排的,所以他们一下火车肯定是直奔人文社。 “也是,先去人文社那边看看,就是不太确定,我们赶过去他们有没有下班?”贾凹平帮着将行礼从行李架上,搬下来说道。 “即便下班,那边应该也有值班人员负责接待的吧?毕竟又不是只我们一家,从外地赶过来!” 胡采他们也同样帮着接行礼,便回了一句。 “燕京啊!老胡你们也应该都有十几年没过来吧?” 出了燕京火车站,看着街道上似曾相识的街景,路瑶不禁感叹了几句。 路瑶上次来燕京,那还是1965年的时候,那一年他才17岁,是当时的青少年代表,来燕京参加大观礼的。 “我啊!除去去年过来报道的那一次,确实也有十五年没来过燕京了!” 老主编胡采也是幽幽说道,他除了去年延河文学复刊,他作为负责人过来报道,来过一次。 再往前,可就是他被下方之前的那一次了。 “老胡老路老莫,打听到了,去人文社坐3路公交车,中途不用转车直接到哩!” “公交车站台就在那边!” 去打听坐什么车去人文社报道的贾凹平,满头大汗的跑回来,向胡采他们汇报,同时往那边指了一个方向。 “3路是吧?那跟去部里的是一辆公交车!”胡采点点头,去年他有来过一趟燕京,是去部里报道,坐的就是3路公交车。 紧跟着一行四人,又拖着行礼往公交站台那边赶。 等胡采路瑶他们一行人风尘仆仆的赶到人文社,程学民也刚好到家。 “学民,怎样怎样?” 见程学民推车进来,家里盼着的冯家幼,连忙喜出望外的问道。 都好几个月没有稿费进账了,家里现在只出不进,冯家幼也逼慌,饥渴难耐啦。 今天知道她男人去人文社交稿,能不翘首以盼? “媳妇儿,稿费单领回来了,你猜有多少?” …… 求月票! 第(3/3)页